:::
適用對象
  • 中央政府(部會)
災害類型
  • 震災(含土壤液化)

台灣地區地震潛勢評估之研究(II)

年度 101年度
主管單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執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
預算來源 [無]
執行經費(仟元) NT$350.00
執行期間(起&迄) 2012/1/1~2012/12/31
計畫主持人 溫國樑
計畫重點描述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間的弧陸碰撞帶上,由於板塊間的碰撞擠壓作用,使得臺灣地震活動相當頻繁,在1999年9月21日集集地震後,使得國內各界對於地震預測相關研究產生高度重視,但由於對地震發生機制還未徹底了解,導致地震準確預測之研究困難度極高,因此在進行地震預測研究同時,各界也試著以地震發生機率作為未來地震防災規劃參考。本研究將地震分為區域震源及斷層震源兩部分,並以統計方式分別計算臺灣區域震源及斷層震源的發生機率。在區域震源方面,藉由中央氣象局之地震目錄,並假設地震的發生遵循柏松過程,且對地震目錄去除各主震之餘震,並藉由震源分區,將某特定地區內的地震做統計分析,並考慮地震之靜待期,找出地震再現週期,建立地震發生機率模型,並計算在未來10年至50年內可能發生機率。在斷層震源方面,藉由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第一類活動斷層資料,建立各斷層之發生機率模型,並計算活動斷層未來的發生機率。最後,本研究以最大地表加速度衰減模式做為強地動的評估模式,並採用兩階段的預估步驟,第一階段使用簡文郁(2001)不考慮場址因素的參考的衰減模式來進行最大地表加速度的預測。第二階段採用張毓文(2002)的建議,進行場址特性的修正,以求得較佳的最大地表加速度的預測。本計畫的研究結果,將可以提供防救災相關單位進行規劃地震災害防治工作時做為參考。

關鍵字:區域震源、斷層震源、強地動分佈圖
必要工作項目 1. 本計畫配合中央氣象局建置之地震資料庫及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的台灣活動斷層資料,以數學機率模型來顯示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區間內發生某種地震強度的機率,調查出台灣各地區之地震潛勢及其未來發生機率。
2. 進行微分區化的區域震源之未來發生機率圖,並且針對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台灣活動斷層建立各斷層系統之機率模型,進而統計未來10
年至50年內的錯動機率,並進行活動斷層地震之強地動預估。
預期成果產出 1.建立地震潛勢未來發生機率評估技術,並建立區域地震震源之之未來發生機率圖。
2.進行微分區化的區域震源之未來發生機率圖。
3.建立地調所已公布資料的活動斷層系統之機率模型,進而統計未來10年至50年內的錯動機率,並進行活動斷層地震之強地動預估。
對應方案課題
    檔案下載 全文報告 精簡報告 成果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