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用對象
  • 中央政府(部會)
災害類型
  • 震災(含土壤液化)

台灣中大型地震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

年度 100年度
主管單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
預算來源 科技經費
執行經費(仟元) NT$2450.00
執行期間(起&迄) 2011/1/1~2011/12/31
計畫主持人 林正洪
計畫重點描述 子計畫一: 地震震源資訊成果彙整與孕震成因研判及震源破裂時空模擬
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非常頻繁。過去無數次的大地震,均曾經對臺灣地區造成嚴重之衝擊與災害。為了減少未來大地震之衝擊,本計畫首先針對台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進行震源破裂過程的時間-空間分佈分析。透過高解析與高精確度的聯合震源逆推,以311日本東北大地震為例,結果發現的破裂過程是由大尺度的重複破裂所構成。此重複破裂行為造成異常大的最大滑移量於最大破裂集中區中,最大滑移量甚至超過50公尺。其次本計畫彙整其他三項研究分析結果,包括(1)震源機制與地震破裂面之迅速判定、(2)庫倫應力變化之推演、(3)震源區域地質與孕震構造之分析,對臺灣地區中大型地震發生後進行快速研判其發生之原因及地質構造關係,以提供政府單位及所有民眾正確之地震資訊,進行有效之防救災工作。
關鍵詞: 中大規模地震、源機制解、庫倫破壞應力、破裂過程

子計畫二: 台灣中大型地震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震源機制與地震破裂面之迅速判定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不僅地震活動頻繁,災害性地震也經常發生。因此,防震減災是地震學界必須持續加強的研究課題。快速且豐富的地震資訊,包括地震的位置,規模和震源機制,以及實際破裂面的判定,可以為地震防救災反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也能在震後迅速滿足社會大眾及新聞媒體對相關資訊的期待。比如2010年3月4日發生的甲仙地震,發震數日後地學界對實際的發震斷層仍無定論。過去三年在中央氣象局支助下我們建立了震源機制的即時確定系統,本計劃在此基礎上將該系統加以改進,以提高其成功度與穩定度。然後在該系統的基礎上增加對地震斷層面判定之能力。這些更加詳細的震源資訊可以為震后迅速研判地震發展趨勢,震害分佈的評估和救災應急反應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震源機制,發震斷層,地震預警。

子計畫三:震源區域地質與孕震構造之分析
台灣位處於非常活躍的造山帶,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82mm/yr的速率向歐亞板塊聚合,使得台灣島地殼變動劇烈,活動斷層遍布且地震活動頻繁,過去幾年已發生許多災情慘重的大地震。為更了解台灣活動斷層之分布,以進行災後之規劃及降低未來地震發生的損傷,於大型地震發生後震央區域的地質調查工作實為重要。本研究擬於大型地震發生後,先利用衛星影像初步判釋地表破裂情形,並規劃至震央附近進行地質調查,以提供斷層活動資訊。由於活動斷層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很高,本研究在地震未發生時,亦會針對活動斷層附近,利用地形資料,加上已有的構造地質資料進行孕震構造之分析。

本年度工作重點為新城、獅潭、梅山、大尖山、六甲及觸口等斷層。利用地形計測指標量化地形資訊,藉由水系分析,得知流經斗煥坪斷層之頭前溪及中港溪之相對構造抬升率較高,反映該斷層的活動性。此外,利用永久散射體干涉量測技術技術,針對西部平原及麓山帶區域進行活動斷層變形分析,由分析結果顯示新城斷層、新化斷層及左鎮斷層兩側地表的變形量較大。
必要工作項目 1. 建立中大型地震之震源資訊處理流程與發布機制。
2. 台灣本島或附近海域規模5.5以上有感地震之詳細震源資訊。
3. 快速於氣象局網站展示成果。
4. 中大型地震整合分析中英文版報告。
預期成果產出 1. 提昇國內震源研究與資料處理技術能力。
2. 台灣中大型地震震源資訊快速提供防救災單位反應參考。
3. 指導本局計畫配合人員,進行技術轉移。
4. 大地震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對應方案課題
  • 其他
檔案下載 全文報告 精簡報告 成果海報